過度放牧:草地資源運用上的“大鍋飯” 和“畜多即富”的傳統觀念,加重了牧場超載放牧。荒漠化區域一些牧場承載才能急劇下降,而牲畜數量卻得不到及時調整,超載率高達50%至120%,有些區域乃至高達300%。
過度樵采:荒漠化區域燃料缺少,青海柴達木盆地原有植被較好的固定沙地200多萬公 頃,因過度樵采,到80年代中期已有1/3以上成為流動沙丘。據了解,荒漠化區域的胡楊林、紅柳、梭梭林有很大一部分是因過度樵采而被損壞的。荒漠化區域的甘草、麻黃、發菜等易收集,價格高,農牧民無節制地采挖,加重了荒漠化的擴展。甘肅省1994年一年因挖甘草損壞牧場6萬公頃以上;內蒙古1993—1996年因摟發菜損壞草原1200多萬公頃,其間400多萬公頃嚴峻沙化,失去了運用價值。寧夏鹽池縣因超負荷亂挖甘草被直接損壞的草原達20多萬公頃,經濟損失有3487萬元。水資源的不合理運用: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域,內陸河流是維系荒漠生態系統的命脈,水資源的不合理運用導致的植被退化、荒漠化擴展十分嚴峻。塔里木河區域因過度用水,使輸往下流的水量急劇削減致使斷流,構成植被闌珊、逝世,大片土地荒漠化,30萬畝牧場被毀,天然胡楊林由81萬畝削減到24萬畝,長達180公里的“綠色長廊”挨近消除。面對人類活動對天然環境的如此損壞,“美化不如沙化快”再一次給咱們敲響了警鐘。
防治荒漠化工程開展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發生在非洲的一場嚴峻旱災構成的災害,迫使社會更加挨近注重全球性的荒漠化問題,1994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發布了。我國現在是該公約的簽字國。
每年6月17日,是聯合國建立的“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25日,是我國在初次設立的“土地日”; 這兩個日子,警示著人們正視土地受到沙漠要挾的實際,引發人們對土地不斷削減的關心,更鞭笞著人們竭盡全力投入這場保護綠色、保護生命的“ 人沙之戰”。我國政府十分注重荒漠化的處理,從50年代起就呼喚全國人民“向沙漠進軍 ”,組織了很多的科學考察和防沙治沙工程,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防治荒漠化的進程大大加速。《我國21世紀議程—我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開展白皮書》中,將防治荒漠化作為我國可持續開展戰略對策的組成部分。國務院還將防治荒漠化作為一項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工程,成立了我國防治荒漠化諧和小組,并成立了荒漠化監測中心、防治荒漠化研討開展中心和培訓中心等。完成了《我國荒漠化陳述》,擬定了長期防治規劃,編制了行動方案。我國政府將防治荒漠化納入了中華民族可持續開展戰略的全體結構之中,江澤民、李鵬、朱镕基等黨多次就處理水土流失,制造生態農業作出重要批示。在我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陳述中,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制造已成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綱領性內容,明確指出加大天然生態系統和環境的保護力度,推動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概括處理。我國施行統一規劃、防治側重、治用結合、概括處理、注重實效的原則,將方針分為兩個10年(1990年—2000年,2001年—2010年)和一個40年(2011年—2050年)三個開展階段。與國民經濟和社會開展的全體規劃相諧和,2010年根本遏止全國草地大面積荒漠化的氣勢,逐步使生態環境與經濟開展走上良性循環軌道。這些工程有三北防護林系統制造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系統制造工程、平原美化工程、黃河中游防護林工程、遼河流域概括處理防護系統制造工程等。防治荒漠化工程現已發起,科學地規劃和合理運用土地資源,從速走出 “貧窮—損壞資源—更加貧窮”的惡性循環已勢在必行。只需動員全民族的力氣,齊心協力積極地加以控制、改造、防治和運用,荒漠化就可以資源化,為人類謀福。面對新世紀漸露的曙光,中華民族作出莊嚴的許諾:咱們要一代接一代地持續奮斗,改動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守住咱們的家園 !那時,回憶秀美山川,定然是一片生命原色的蒼綠!廣州園林綠化公小編感嘆,目前我國已經大力著重在園林綠化方面,加大力度擴展綠化面積,只有合理利用資源,愛護地球,我們才可以給后代一個美好的環境!